超限職人
Ultra Believer
陶藝職人 黃歆淳
不是在工作室,就是在往國寶的路上
走進台南新化的巷弄內,⼀間⼩⼩的陶藝⼯作室藏⾝於新化市場中。推開湛露⼯作室的⾨,印入眼簾的是⾊彩繽紛的陶藝作品,黃歆淳擅長絞胎陶瓷創作,絞胎的作品有各式的創作主題與配色,既新潮又傳統。
絞胎是源自唐代的陶瓷工藝技法,意思是使用不同顏色的土拼合製作成的陶瓷器,作品的內外會有一致的圖案,並且圖案會有自然的扭曲動感。歆淳的作品用色豐富,主題有動物、植物、神鬼、幾何圖案,囊括古今、本地與國際。而歆淳的絞胎作法讓這些圖案都活潑了起來。
說起創立⼯作室的過程,黃歆淳說⾃⼰運氣很好,家⼈不需要她的經濟支援,所以對於成為藝術家基本上只須養活自己。尋找低廉租金的工作室、減少設備需求,降低基本開支,只為能維持工作室的營運。⼀路從美術班、唸到藝術⼤學,黃歆淳已經養成了獨立思考與⾃由創作的習慣,沒想要進入⼀般職場。「長遠來說的話,我覺得做⾃⼰的東⻄是最有遠⾒的。」她堅定地說。
落地新化後,她遇到⼀個當地的陶藝老師,能夠在技術卡住的時候,去請教該如何調整改善,彼此交流專業技術。⼯作室經營五年多,⼀開始也不是這麼順利。「剛出去市集的時候,因為有些品牌市集擺很多年,或是他們的東⻄比較好被帶走,例如單價比較低、或是比較⽣活化,形成隔壁攤⼀直賣,但都沒有⼈買我的畫面。」
她從市集開始觀察,慢慢調整販售作品的種類,「開始有些顧客取向,就是會想說做什麼比較好賣。原本不會,會做我覺得有趣的主題⋯⋯不過還是有些客⼈會喜歡我的任性主題。」漸漸累積知名度和客⼈,「我的作品 po 上臉書,會有⼈私訊詢問購買,也會有一些訂製。」放開得失⼼後,她也學著把市集的出席當作⼀種廣告宣傳,讓越來越多⼈認識⾃⼰與絞胎。之後的幾場個展也都會有許多老客人特地前往觀展。
堅持有所不同,才能享有認同
接觸絞胎的起源很單純,黃歆淳在學校認識了⼀位運⽤絞胎技法創作的⽇本駐校藝術家,覺得這個技法十分有趣。在觀摩了技法以後,再⾃⾏透過不斷的失敗與練習中, 找到適合自己的工序步驟。平常喜歡從⽣活中汲取靈感的她,也善於擷取台灣⽂化的⾓⾊,融入創作之中。「之前去逛新化的廟,印象很強烈,就做了⼀系列神明,例如⼟地公、關公、財神爺,還有七爺,甚⾄有做過⾦紙的圖案。有時候就是拉⼀個反差感。」由於絞胎在台灣比較少⼈運⽤,黃歆淳反⽽更能跳脫出來。
「其實做陶藝的人都知道絞胎是什麼,但是因為實在是太複雜太容易失敗,所以不⾒得這麼多⼈⽤。也許是因為少人做,所以他們就知道我,在市集上很常被認出來,會說他追蹤我很久了。」能做出⾃⼰的辨識度和特⾊,也是由於堅持做不⼀樣的東⻄。即使別⼈想要模仿,也必須要經過許多歷練,才能達到像她⼀樣的⽔準。
在藝術⼤學唸書時,朋友曾經開玩笑說,希望有天看見歆淳成為台灣的國寶。回顧⾝為陶藝職⼈的路程,無論是歷經疫情的慘淡、或是開⼯作室時⾯臨的挑戰,她都努力堅持,受傷了修整後再出發。對她⽽⾔,這是建構專業的必經路程。「我認為,要發展⼀項⼯藝、或是要開⼀個店,最重要的不是要怎麼⾏銷,⽽是有沒有把⾃⼰準備好, 要慢慢去蕪存菁、把那些你覺得不要的拿掉,把重要的東西襯托出來。不是速成爆炸式的,如果是速紅就會速冷,快速地被遺忘。」⼀個未來的國寶,正⽤⾃⼰的⼒量蓄勢待發,等待機會來臨時的縱⾝⼀躍,成為最獨⼀無⼆的明⽇之星。